钢管桩的腐蚀特征
钢管桩是海港油漆码头和近海设施建设非常重要的钢结构,是钢管桩码头的成力构件。与混凝土桩相比,钢管桩承载能力大,抗压、抗拉、抗剪切力、抗震,抗风荷载能力强;规格多,可选余地大,管径318.5~2100mm,壁厚6.9~25mm,涂料桩长易调整,根据实际沉桩情况,易于割桩、接桩;在塞土效应方面挤土有限,对周围影响小;施工速度快,接桩方便,桩身强度高,每台压桩机的施工速度可达到500m/d。
尽管钢管桩的单价较高,但是单桩承载力高,布桩数量少,醇酸调和漆可以缩小基础承台,施工速度快,后期处理事情少,因此综合效益高。钢桩在海洋中有着五大腐蚀区:海洋大气区、飞溅区、潮差区、全浸区合海泥区。1949年美国的humbler第一次报道了钢桩在海水中的腐蚀特征。说明了钢桩在海洋环境中腐蚀最严重的部位是在平均高潮位以上的飞溅区。这是因为氧气供应在这一区域最为充分,氧的去极化作用促进了钢桩的腐蚀,于此同时,浪花的冲击作用对保护膜造成了破坏,加速了腐蚀。其次腐蚀峰值是在平均低潮位以下附近聚氨酯漆的海水全浸区,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潮差带出现了腐蚀最低值,甚至低于海水全浸区合海底土壤的腐蚀速率。
这是因为钢桩在海洋环境中,随着潮位的涨落,水线上方湿润的钢表面供氧总要比浸在海水中的水线下方表面充分得多,而且彼此构成一个回路,由此成为了一个氧浓度宏观腐蚀电池。在腐蚀电池汇总,富氧区为阴可剥漆极,相对缺氧区为阳极,总的效果是整个潮差带中的每一点分别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而在平均潮位以下则经常作为阳极从而出现了另一个腐蚀峰值。这一腐蚀特征说明,涂料设计的厚度区分要在平均低潮位往下一段距离开始计算,这一距离不同的海域会有所不同,如果没有实测数据防锈漆,可以按1.5m的经验值来计算。